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半夏小说吧 > 现代都市 > 大明锦秀精选篇章

大明锦秀精选篇章

岁月神偷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秀》是由作者“岁月神偷”创作编写,书中主人公是朱允熥朱标,其中内容简介:殿里的朱允炆。“儿,你在想什么?”朱允炆依旧看着那边,“儿子在想,老三以前是不是装的?”一语点醒梦中人!吕氏忽然有些觉醒,又马上有些警惕。老三,以前肯定是装的,不然如何突然变了个人一样!他为什么要装?难道,他一直在防范我们?若真是如此,怕是要在皇帝那里,落下个妒妇的名声!......

主角:朱允熥朱标   更新:2024-05-07 16:33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锦秀精选篇章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秀》是由作者“岁月神偷”创作编写,书中主人公是朱允熥朱标,其中内容简介:殿里的朱允炆。“儿,你在想什么?”朱允炆依旧看着那边,“儿子在想,老三以前是不是装的?”一语点醒梦中人!吕氏忽然有些觉醒,又马上有些警惕。老三,以前肯定是装的,不然如何突然变了个人一样!他为什么要装?难道,他一直在防范我们?若真是如此,怕是要在皇帝那里,落下个妒妇的名声!......

《大明锦秀精选篇章》精彩片段


“皇爷爷,您还没用膳,孙儿特意让人煮了碗热汤面!”

朱允熥小心的捧着热汤面,慢慢来到朱元璋面前。

烛火下,后者把脸隐藏在黑暗中,用带着老人斑苍老的大手,抹了两下。

“你咋知道咱没吃饭?”朱元璋看着这碗面,幽幽道。

“孙儿想,今天您肯定吃不下!”

朱允熥用筷子翻了下面条,热气香气顿时扑鼻,“早上您来了一回,又要回去处理政事,咱们大明从蒙元手里接下的烂摊子,都压在皇爷爷身上。”说着,朱允熥推了下碗,“父亲在世时,每晚都会叹息,说皇爷爷太辛苦了!”

朱元璋眼睛一酸,差点再次落泪。

好孩子!真是好孩子!自己这些孙子中,还没有个这么心思通透的孩子!

今儿这日子,自己能吃下去啥?

大明百废待兴,自己敢有一丝懈怠?

想到此处,朱元璋露出些笑容,“端下去吧,咱不饿!”

“不饿也吃些!”朱允熥看着朱元璋,真诚地说道,“上午,您和孙儿说,要爱惜自己好好活着,才是真的孝顺!您爱惜身体,好好活着,也是对我们儿孙,最大的宠爱!”

说着,朱允熥又拿出一双筷子,哽咽道,“父亲的灵柩在这里,他英灵尚在,看见咱们爷俩能吃能喝的,想必也会欣慰!”

“熥儿!”朱元璋动容道,“你真是长大了!”

说着,撸起袖子,强笑了下,“中,咱爷俩一块吃了这碗面,咱们都爱惜自己身体,好好活着!”

这碗面还真是朱允熥让人做的,朱元璋出身贫寒,吃饭喜欢吃姜蒜这样有味道的东西,说是下饭。

热汤面的热气,笼罩住爷孙两人的脸。

吃着吃着,两人都感觉眼睛有些发热,不住的擦拭眼眶。

故去的人走了,可是活着的人还要活着。悲伤只能让天上的灵魂走得不安稳,礼节是给活人看,但是真诚和心意,是给故去的人看。

一碗面吃完,朱允熥端起碗,大口大口的把热汤喝掉,随后用筷子拨几下,把里面姜蒜的渣儿,也送到口中。

“怎么把渣儿都吃了?”朱元璋随意用袖子擦下嘴,说道,“没吃饱吗?没吃饱下去吃饭!”

朱允熥放下碗,学着祖父的样子,也用袖子擦嘴,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。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!”说着,开始收拾碗筷,“父亲以前总教导孙儿,天下百姓奉养我们不易,要爱惜粮食珍惜民力。”

拿起碗,朱允熥苦笑下,“可是孙儿顽劣,每顿都要六菜一汤,如此奢靡浪费,孙儿真是朱家第一混蛋!”

“等等!”就在朱允熥转身之时,朱元璋忽然若有所思的叫住他,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!”念了一句,朱元璋抬头,“这话,你从哪里学来地?”

此时还没朱子家训?

朱允熥这话,真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。

他出生于贫民之家,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可是勤勤恳恳种了一年地,却连顿像样的饱饭都吃不上,若有天灾还要全家忍饥挨饿,出去逃荒受尽白眼。

从农家小子到大明皇帝,百姓艰难朱元璋从未忘记。而身为帝王,礼仪之下免不了铺张浪费,却又无可奈何。

这简单的一句话,道尽了为人君,该有的操守和本份。

朱允熥心思转转,正色道,“孙儿是有感而发!”

“你....过来,到咱身前来!”

听朱元璋如此说,朱允熥放下碗筷,蹲在朱元璋的身前仰望。

“熥儿,你告诉咱,以前那副蠢笨顽劣的样子,是不是装的?”光线微弱的大殿中,朱元璋的眼神亮得吓人,像是看进了朱允熥的心里。

朱允熥低下头,低声道,“是!”

“为啥?”朱元璋忽然加大了声音。

“孙儿!”朱允熥再次抬头,眼中再次泪光闪烁,“孙儿害怕!”

“你怕什么?”朱元璋大声喝问。

随后,不用朱允熥回答,他已经懂了。

能怕啥?藏拙呗!

一个嫡子,一个没了娘的嫡子,在深宫之中没有同胞兄弟,没有母亲呵护,这日子怎么过?

坏就坏在他是个嫡子上,坏就坏在他身份尊贵上,深宫之中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看着他,在等着算计他,他一个少年如果不小心翼翼的,把所有锋芒都藏起来,势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。

他可是太子的嫡子,皇帝的嫡孙!

可是马上,朱元璋心中又生出些许的恼怒。

“你这混小子,该打!”朱元璋巴掌扬起来,又忍住了,指着朱允熥,“你老子是太子,你爷爷是皇帝,你用的着怕谁?有委屈不会找咱说?难道你现在就不怕了?”

“孙儿是该打!”朱允熥忽然给了自己一个巴掌,极其响亮,“孙儿是这天底下,最大的糊涂蛋!孙儿辜负了父亲,也辜负了皇爷爷。身为人子,不能至诚,乃是最大的不孝。身为皇孙臣子,不能为父亲皇祖分忧,乃是不忠!孙儿,为了自己那点可笑的小心思,竟然做了不忠不孝之人!”

见眼前的朱允熥说话条理清晰,引经据典,朱元璋心中的恼怒又化作怜惜,化作悔意。

该早点多看看这孩子,才十四岁呀,就有这样的隐忍,这样的心计。如此博学多才,如此聪慧。他说这些话,就算是饱读诗书的人,也未必能说得出来。

多好的一根苗子!就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话,这孩子就是我朱家的千里驹!

只见朱允熥擦擦眼睛,面容坚决地看着朱元璋,开口道,“皇爷爷,孙儿现在不怕了!

“为何?”朱元璋问道。

“孙儿身后两座山,一座是父亲,一座是您!”朱允熥缓缓道,“父亲走了,只剩下您,孙儿已经辜负了父亲,不能再辜负您!”说着,一种从未有过的刚毅在他脸上绽放。

刹那间,朱元璋仿佛看到了刚刚登基为皇帝的自己。

“我是您的嫡孙,是大明太子嫡子,若是再浑浑噩噩下去,若是连深宫中这些小伎俩都有所畏惧。若是再做一个顽劣蠢笨的男儿,若是再畏手畏脚,不敢展示自己。”

“那我,就不配做您的皇明嫡孙,更不配姓这个朱字!”

“好孩子!”朱元璋大手按在朱允熥的肩膀上,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笑容,“好男儿就该意气风发,你现在才像是咱的好孙子!”说着,回头看看静静躺在大殿之中的棺椁,“才是你父亲的好儿子!”

奉安殿外,吕氏焦急地看着里面,却不敢上前。

刚才嬷嬷来报,朱允熥捧着一碗面进去了。

皇帝正是悲伤的时候,不想被人打搅。他进去岂不是自讨没趣?

谁知道,他进去之后就没出来,而大殿里一直隐隐有说话的声音传出。

他和皇帝说了什么?皇帝在和他说什么?他们怎么说了这么久?

吕氏心中仿佛压着一块石头,堵得喘不上气。

“今天皇帝对那小子的爱惜,所有亲王皇子皇孙中的头一份儿。这小子到底怎么了,竟然能让皇帝对他这么好?”

想到此处,吕氏看看身边同样望着大殿里的朱允炆。

“儿,你在想什么?”

朱允炆依旧看着那边,“儿子在想,老三以前是不是装的?”

一语点醒梦中人!吕氏忽然有些觉醒,又马上有些警惕。

老三,以前肯定是装的,不然如何突然变了个人一样!

他为什么要装?

难道,他一直在防范我们?

若真是如此,怕是要在皇帝那里,落下个妒妇的名声!

再想想皇帝的性子,若是真被他认定为妒妇,那儿子的前途?

“儿,你皇祖父在里面待那么久,兴许渴了!”吕氏绷着脸道,“端一盏热茶进去,请您皇祖父暖暖身子!”说着,吕氏靠近了些,压低声音,“进去你就哭......”

她在说,朱允炆在认真听。

但是正说着,朱元璋已在朱允熥的搀扶下,慢慢出来。

“参见陛下!”

“皇祖父!”

殿外众人赶紧行礼,吕氏低头之时看到,朱元璋的脸色竟然悲伤少了许多,而朱允熥则是依旧面无表情,看不出神色。

“嗯!”朱元璋对跪拜的人们点点头,回头对朱允熥说道,“你身子弱,要知道爱惜!为父亲尽孝是好事,但真把自己弄病了,也是不孝!”

“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!”

“忙完丧事,去大学堂读书,咱给你找几个好师傅!”朱元璋板着脸,“严师出高徒,看你以后还装不装!”

“孙儿定不再辜负皇祖父之恩!”

明初大学堂,等于清代的尚书房,是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。

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,但极为重视儿孙的教育,当年朱标为太子时,请的就是名满天下的大儒,宋濂等人为师。

“回吧,咱走了!”朱元璋嘱咐一声,大步前行。

不知怎么地,在路过吕氏身侧的时候,吕氏感觉皇帝的目光有些阴冷,顿时心中发寒。

“恭送陛下!”

然而,众人的叩拜中,朱元璋的身影忽然停住。

回头,郑重地看着朱允熥,开口说道,“传旨!”

他话音刚落,皇帝侍从中的贴身书记官,就躬身过来,聆听圣命仔细记载。

“朱允熥,太子嫡子,朕之嫡孙。人品贵重,深肖朕躬,才思敏捷,博学多才,至诚至孝,刚强弘毅。”

说着朱元璋顿了顿,“封,朱允熥为吴王!”

“臣谢主隆恩!”

众人心里暗中惊呼之时,朱允熥已经跪倒,以君臣之礼谢恩。

看着他不卑不亢,成熟稳重的模样,朱元璋再次点点头。

小小年纪,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能沉得住气,大有可为!

他是不知道,此刻朱允熥的心里已经沸腾了。

若不是他竭力的控制,身上的肌肉可能都会颤抖起来。

吴,大明洪武皇帝登基之前的国号。对于大明王朝,朱氏家族,有着莫大的含义。

于大明诸王中,最为显贵。

现在,这顶无数人眼馋的王冠,落在了朱允熥的头上。

“吴王,只是个开始!”

朱允熥在心里,对自己说道。


“有人找事儿!”

龙椅上,洪武皇帝轻描淡写吐五四个字。

就好像教父,在对他的家族的士兵们说,有人装逼一样。带着些有趣,带着些玩味,带着些嘲讽。但也有着深深的霸气,和必须战而胜之的决心。

而于此同时朱允熥心中那种震撼还未散去,大明皇帝的奉天殿堂中,忽然响起一丝嗤笑。

是的,就是那种完全没瞧得起别人的,冷嘲热讽满不在乎,把对敌人的不屑大大方方的表达出来的嗤笑。

“呵!”一个笑,各个都笑。

那些须发洁白的老将军笑得露出漏风的牙齿,那些年轻的将军们笑得前仰后合。

可是紧接着,这笑声突然变大,从嗤笑变成了大笑,像是听到一个特别好笑的笑话那般,像是听到了一个天方夜谭一样。

奉安殿中的男人们,肆无忌惮的,肆意张扬,洒脱豪迈的,甚至是有些狰狞的笑了起来。

龙椅上的朱元璋也笑了起来,那双手托着下巴,哭笑不得却又发自内心的笑了起来。

笑声在奉天殿中回荡,笑声震动了将军们身上的盔甲,震动了御案上的宝刀,震动了屋顶上张牙舞爪的金龙。

笑声传出大殿,在深深的宫城之中开始飘荡,那些锦衣的武士,重甲的士兵听到了笑声,也都咧嘴无声的大笑。

他们的笑容在脸上盛放,眼中却是尖锐,是凌厉,是热,是血,是狂,是战!

朱允熥是唯一没笑的人,站在朱元璋身边的他,看着大明开国的皇帝,看着这些无所畏惧的将军们,看着殿外那些随时准备出发征战的年轻士兵们。

他想呐喊,他想呼唤。

“我来了,我来到这个风华绝代的大明。”

“我看到了,我看到了这个时代最无惧无畏的笑容。”

“我听到了,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们的心声。”

“我见证了,我见证了这个时代金戈铁马的气势。”

朱允熥的心,被这些男人们的笑声,震撼得心潮澎湃。

”这才是大明!“



”蕃人,不只是高丽,琉球那些人!”

大学堂里翰林学士们还没开始讲课,几个小屁孩王爷围着朱允熥,崇拜的看着他口若悬河。

前一世的朱允熥本也是个爱说爱玩的性子,对小孩格外有耐心。这一世这深宫之中本就步步惊心,又要心思缜密,虽然锦衣玉食可日子实在太揪心。

和这些小孩说说话,也算是解闷。

“知道泉州港吗?”小王爷们眼睛瞪得大大的,亮亮的,朱允熥滔滔不绝,“泉州港在闽地,原来是天下第一大港口,什么样的蕃人都有,红毛绿眼,棕发高鼻。”

说着,朱允熥在自己手臂上比量一下,“那些人的汗毛,都这么长!”

“阿!”众小王爷发出一阵惊呼。

朱允熥又道,“除了皮肤白色的蕃人,还有纯黑的,浑身上下都是黑的!”

“有多黑?”唐王朱桱惊问。

“恩,这么说吧,关上灯,只能看到牙!”朱允熥生动的比喻一下。

“阿?”众王爷又是一阵惊呼。

“咳!咳!”前边传来故意的咳嗽声,朱允炆捧着书本皱眉望着这边,一脸不高兴。

大学堂是读书的地方,虽说翰林学士们还没到,没开始讲课,但是身为皇子皇孙,如此喧哗说笑,成何体统。

谁知,众位小王爷正听得入迷,谁也没搭理他。

几个小王爷本就是朱元璋幼子,生下来就注定了富贵闲人,又年纪小没有说什么深刻的心机,朱允炆这矮了他们一辈分,平常又比较生疏的皇孙,他们还不在乎。

事实上,这几位王爷在原本时空,因为少年时和朱允炆关系不好,朱元璋驾崩之后,朱允炆都不允许他们就藩。

反而是永乐上位之后,把这些小弟弟们送到了藩国去,并且赏赐不断,恩宠有加。

见几个王爷不当回事,朱允熥也不当回事。

朱允炆又故意咳嗽两声,“咳,咳!”

“你有病!”沈王朱模不耐烦道,“你要是病了,找太医!”

说着,冲门外喊,“来人,死哪儿去了,没听见淮王咳嗽吗?”

嗖嗖,几个太监跟电视剧中挎着盒子炮的翻译官似的,点头哈腰地围在朱允炆身边,嘘寒问暖。

“熥哥儿,你接着说!”朱模回头笑道,“那些红毛绿眼的蕃人,都是哪来的呀?”

“万里之外,坐船而来!”朱允熥笑道,“天下不止咱们一个大明,极西之地,还有很多国家。都是红毛绿眼的人,还有棕色的人!”

“到咱们这得多久?”唐王朱桱也问道。

“坐船也得一两年!”朱允熥说道。

众小王爷又是连连惊呼,最小的郢王嗓子稚嫩,嚷嚷道,“那么远,那以后抢他们可不好抢!”

“你傻呀!”沈王朱模说道,“人家坐船来的,怎么抢?咱们骑马能渡海?”

“咱们可以坐船去!”朱允熥微微一笑,“打仗可不只是陆地上打,水上也很带劲!当年皇爷爷争天下的时候,不就是在水上打败了陈友谅吗?”

众人正说话,外面传来一个声音。

“吴王殿下,陛下宣您觐见!”

朱允熥回头,是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。

“有劳公公了,皇爷爷叫我何事?”朱允熥温和的笑笑。

虽说现在大明的太监没地位,可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,总要给几分好颜色,给点礼貌。

黄狗儿压低声音,“三爷,是您那折子的事儿!”

朱允熥明白了,是自己的条陈被朱元璋看到了。

于是在太监的伺候下,整理袍服,往奉天殿而去。

“熥哥儿,早点回来接着说!”唐王在朱允熥身后喊道。

学堂里,皇子皇孙们注视着朱允熥消失,表情各不相同。

有人羡慕,也有人嫉妒,还有人不在乎。

几个最小的王爷不在乎。

沈王朱模百无聊赖的坐在凳子上,“哎,熥哥儿又去见父皇了!”说着,压低声音,”熥哥儿也真是胆子大,我一见父皇心里直突突!“

”我见了父皇,腿肚子转筋!“唐王说道。

郢王也凑过来,”我见了父皇,头都不敢抬!“

朱元璋最小的儿子,还没封王的小皇子奶声奶气地说道,”我....我一见父皇....尿裤子啦!“

~~~~~~

朱允熥边走边想,等下该如何应对。

改驿站为邮政,可是个大工程,而且还涉及到钱。

凡事一沾钱,就变得麻烦起来。

朱元璋要问的,大概就是如何收钱,如何保证驿站收的钱能真正成为朝廷的财源,而不是进了私人腰包。

要知道,这位皇帝,可是古往今来最痛恨贪官,也最知道官员什么德行的皇帝。

想说服朱元璋,就要拿出一套完善的制度。

朱允熥少年人走路极快,奉天殿转眼就到了。

但是刚大步流星的走进去,却愣住了。

殿中十几位身着朱紫袍服的官员,其中有他认识的,不认识的。

六部尚书都在,其他的应该是大理寺的少卿,太常寺的少卿等等。

看着自己孙子昂首挺胸而来,御座上的朱元璋满脸笑意。

老人就是这样,一旦看哪个晚辈顺眼了,怎么看怎么顺眼。

朱元璋心道,”这孩子,走路这架势,和咱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,急!“

朱允熥错愕稍去,走到殿中,”孙儿参见皇爷爷!“

如果一定要较真,这样的场合朱允熥应该自称为臣。但是他故意如此,如果是臣说就要小心,如果是孙子,那说错了也无妨。

朱元璋笑笑,“起来吧!过来!”

朱允熥快步上前,站在御案边上。

“早上练武了?”朱元璋又问。

“回皇爷爷,耍了几趟拳脚,吃了一碗粥六个包子一个鸡蛋!”

“呵呵!好,能吃好!”朱元璋慈祥地说道,“你这个岁数,就得多吃!咱在你这个岁数,一顿饭恨不得吃下一头牛!”

祖孙两人一问一答,殿中群臣则是心头大震。

皇帝,什么时候这么随和过?

皇帝,什么时候和皇孙这么亲近过?

皇帝,此刻完全就像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关心孙儿的祖父!

再想想吴王这个称号,再想想朱允熥皇太子嫡子的身份。

许多人的心中,暗暗称奇的同时,也在思量着一个问题。

储位空虚,皇帝没说从儿子中选,反而对皇嫡孙格外恩宠!

做官的人,没有傻的。

而且,能爬到这个位置上的,哪个不是人精?

心里想着,脸上就有了表情。

尤其是詹徽这样的东宫旧臣们,简直欣喜若狂。

“知道叫你来什么事吗?”朱元璋笑问。

“孙儿知道,是孙儿所上,改驿站为邮政,为大明开源折!”朱允熥朗声道。

朱元璋点点头,心中对朱允熥的看重又多了几分。

别的不说,就说这股不怯生的劲头,难得!

要知道殿中可是聚集了大明中枢最有权力的官员们,普通皇子皇孙,这个场合不心怯已是难得,朱允熥不但不怯,而且说话掷地有声,更难得。

想要当领袖,除了才学,胆量,手腕之外,还要有气质。

“人来了,诸臣公有什么想问的,问吧!”朱元璋笑道。

朱允熥目光回转,看着群臣。

关于国事的考验,来了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